探索团队合作和利益分配的最佳实践

IOP的去中心化构想

历史的进步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互联网也在去中心化的循环当中不断进步,从Web1.0的门户到Web2.0的UGC到Web3.0的去中心化概念。

  • 从1.0到2.0,人们开始不满足内容生产被门户把握,想要更多的声音,于是有了UGC,人们参与到了内容的生产当中,参与式社交网络的诞生,造就了现在的互联网。
  • 到了2.0的今天,尽管人们参与到了内容的生产,但是事实上内容生产也被算法、推荐、AI在引导和操控,更重要的是,尽管比起门户多了发声的可能,但人们的发声还是被中心化的巨头在禁锢和操控,于是人们又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去中心化,想要创建一个去中心化但安全的互联网,人们可以在其中安全地交换金钱和信息,而无需中间商或大型科技公司。然后又有了区块链、DAO的各种实践,但是毫无疑问目前离3.0的愿景仍然相去甚远,甚至很多实践都变成了收割韭菜的敛财工具。

屠龙勇士终成恶龙,内容生产的去中心化,诞生了一大批强大的屠龙勇士,打败了旧的恶龙,但毫无疑问,昨日的屠龙勇士也在慢慢变成恶龙。每次的螺旋上升,都会更加困难,因为时代在进步,恶龙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心化的利益和资源,就是恶龙的金币。追逐利益是刻在基因里面的本能,去中心化更多代表的是集体的意识,因为去中心化代表的是集体的利益,而不是恶龙的利益。

真正要完成某种层面的去中心化,基于追逐利益的本能,必须能够创造足够的增量,让参与者都能得利,才能完成中心化的蜕变。目前大多的去中心化实践,区块链和DAO,目前都还没能接近3.0的愿景,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没能创造一种普通人参与到市场增量并分享增量成果的大环境当中,于是去中心化的很多项目没有创造实在的社会增量,只创造出了虚假的泡沫。

我们认为,3.0的去中心化愿景,必须要建立在真正的生产和需求之上,基于现实项目的生产实践去寻找和实践去中心化的机制,而不是靠着一些金融数字泡沫去支撑。而这些生产,总会围绕着决策和利益分配在进行。

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去中心化是打破恶龙循环的重要设想,其实很多DAO都有在做类似的设计和实践,但目前却没有真正成功的DAO的诞生。我们认为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完全的去中心化,会很容易让合作陷入乌合之众的群体黑洞。

为了避免过早陷入群体黑洞,我们认为可能为了去中心化的最终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其相适应的去中心化程度,在达成最终目标之前,一切都为了生产力的发展(合作增量的发展)为第一目标,所有能够让其增长的决策和分配机制都是需要的,更多元的发展会更有利于整个大盘的总体增长。我们觉得需要有一个底层设计,保证在最后可以保证整体回归去中心化。

我们不觉得我们现阶段可以为完成去中心化的最终目标提出有效的实践方案,只不过是基于我们在《IOP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模型设计》中所提及的模型设计,做一些很粗糙的去中心化的构想,为去中心化实践提供一些思路的参考罢了,其中有很多业余和不严谨,是由于笔者的认知所限。

IOP本身不带来生产力,但是提供了业态合作生产实践的土壤,负责帮助决策和分配利益。IOP会不断孵化和支撑起不同的实践,不同的业态合作在业务实践中也会有不同的决策和分配机制。IOP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能我们会在后面再做探讨。但毫无疑问,IOP必须保证其相对实践的独立性,既能在IOP的整体实践中保持足够的去中心化的,又能为不同业态的合作实践做很好的隔离,让业态的实践能够按自己合适的风格进行。

在我们的构想框架中,只有涉及决策权和利益分配的才是核心数据,也是不能被磨灭和需要业态共识的数据,但是IOP的(业务)逻辑需要中心才能运作,正如一个团队需要一个领导者和管理者。我们的构想当中,有一个原则,就是单个中心化的模块权重要高于单个去中心化的模块,但是总的中心化权重要远低于总的去中心化权重。这个其实和我们的愿景和意识形态是一致的,集体需要一个引领者去带领,为一个目标的实现前进,才能很好的完成实践,但是同时避免绝对专制,保留集体的最终话语权。

在去中心化的实践当中,有两大部分,共识机制(决策机制)和分布式账本(利益分配):

共识机制:PoW–>PoS–>DPoS–>TPoS(Team Proof of Stake) 团队权益证明

  • 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的发展,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从PoW的完全去中心化,到PoS的拥有越多股权就可以获得更多奖励,到DPoS的委托权益证明选出生产者来代理记账,整个发展的路径就是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寻找平衡的一个路径。
  • 我们也想提出一种更契合我们模型的共识机制,更类似于DPoS和PoW的一个结合平衡,我们命名其为TPoS(Team Proof of Stake) 团队权益证明,对合作贡献越多,则有更多的奖励,同样我们会选举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记账话语权,并且在团队层面,则是团队成员共识,在平台层面,就是团队共识。

分布式账本:Blockchain–>Hashgraph–>DAG–>Holochain–>IOPchain 双账本

  • 类似于共识机制的发展,从Blockchain到Hashgraph,从单纯工作量的计算到通过共识来实现交易,到DAG的有向无环去相对独立每个交易,到Holochain的节点处理自己的账本,其实也是在降低处理成本和尽量代表平台共识在不断做一个平衡和尝试。毫无疑问,这里总是存在共识成本和共识质量的矛盾:达成共识需要的节点越多,达成共识的难度越大但出现问题的可能越小;达成共识需要的节点越少,达成共识的难度越小但出现问题的可能越大。
  • 于是,我们相对应的也提出一个我们的分布式账本的思考,我们命名其为IOPchain 双账本:分化式共识(类Holochain)+平台业态共识(类blockchain或者DAG)。我们将团队的账本局限在团队的节点之内,将平台的账本分布在尽量多的节点。团队账本解决的是团队成员的共识,平台账本解决的是整体业态之间的共识。

其他补充:

  • 节点设计思路,DLT+不同节点不同权重,我们分成四个层级:硬件(服务器、PC、手机)+软件(IOP)+业务(业态和项目)+协议(团队实践+项目实践+平台实践)
  • 共识机制思路,每一个通过的契约,都会需要契约相关者的维护,服务器和app共同组成的节点网络,服务器的权重要高于app,但总的权重要远小于app,通过的契约要同时满足 节点账本完整性(足够权重的节点参与)和 契约账本合法性(足够多权重的用户参与)

当然,就算仅仅作为一个思想模型,都还有很多细节还有待考究,但思想与我们的IOP愿景和模型是一脉相承。

如何描绘IOP的去中心化愿景?社会的进步,总会需要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的付出,正如中国的基建也依赖于无数默默无闻的农民工的奉献,但是有太多的人参与了建设,却无法享受到进步带来的红利,甚至被时代所抛弃,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相比于西方工会的通过对抗争取权益的方式,我们明白整体社会的增量无法通过对抗得来,社会的进步就需要有人不计得失的付出,但是我们想让这些付出更有尊严更被铭记,我们只是想让每一份贡献都有痕迹都能被记录,也想每一个参与贡献的人都能享受到进步带来的红利。我们期待有一天,能够用IOP的方式运作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项目,让参与项目的每个普通人,付出被铭记,也能享受进步带来的红利。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